在中机建设这个团结的队伍中,有经验丰裕的工程师,也有朝气蓬勃的青年人。渐生华发的工程师们也曾风华正茂,他们曾奋斗在许多重大、特大、甚至影响世界的工程项目中,从上一辈手中接过那顶镌刻中机建设标识的安全帽,接过那身朴素的工装,中机建设厚重的企业文化就在这个过程中薪火相传。如今,正逢盛世,他们又把这种奋斗不息的精神传给年轻的一代……一代又一代的中机建设人们,秉承统一的目标、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行动、统一的规则、统一的声音,以奋斗为画笔,绘就企业发展之蓝图,践行中机建设企业文化之传承。
【70后·坚毅·经验】
在接到焊接鸟巢的任务时,潘民祥正在进行首都T3航站楼焊接收尾工作。对于这份新的工作,潘民祥只当是像平常一样即将转赴另一个“战场”,因为对他来说,紧张忙碌的工作早已成为家常便饭。
“不仅是鸟巢建成后会像和氏璧那样名垂千古、震惊中外,更难得的是在切割、打磨的过程中对自我、对公司同类焊接技艺的提升。能够做这个伟大的工程是我一辈子的幸运!那一刻,我坚信,落成后的鸟巢将会和巴黎铁塔一样完美。”十多年后,谈起当时的感受,潘民祥依旧激动难耐。
在这样的信念下,从业十多年的潘民祥,以鸟巢南区焊接施工队长的身份和工友们在鸟巢安了家。拿着手中的焊枪,一干便是700多个日夜,一点一焊,将总重达4.2万吨的钢结构,生生焊“绣”成了如今的“鸟巢”。
当时,40多名外部结构焊接工人实行三班倒24小时待命,在炎热的夏季,身穿厚厚的防护服,手执焊枪,在狭窄空间内,或蜷缩、或蹲着、或站立,哪怕滚烫的焊花掉进脖子也不敢停止,不间断地焊接8小时,然后换上另外一名焊工。“每次焊接到中途腰会酸疼无比,站起来、蹲下去都费劲,能做的也只是寻找一个最舒服姿势让自己好受些。”
2006年8月底,施工单位对“鸟巢”主结构进行合龙。在连续焊接9个小时后,“鸟巢”钢结构顺利合龙。经超声波检验,“鸟巢”焊接的合格率达100%,这是当初做模型的时候没有想到的。
在鸟巢之后,潘民祥和他的工友们没有停下脚步,一个又一个新的项目、新的挑战,还在等着他们去完成。如今年近50岁的潘师傅仍在一线项目辛勤地工作着,但正如他所说——“能够为祖国做这样一个世人瞩目的工程是一辈子的幸运。未来,我愿意尽全力为祖国、为公司完成更多的焊接工程。”
【80后·积淀·知识】
自2005年经公司应届招聘进入公司工作,丁振乾一直坚守于公司重点项目建设一线,经历了一系列自动化工程及电站项目锻炼,先后从事专业技术设计、专业主管,专业经理,计划控制部经理,项目副经理等岗位工作,项目上所需的专业知识及管理窍门,他都烂熟于心。
2008年9月至2012年3月间, 他被派到国外项目,担任苏丹电站项目现场担任热控专业主管工程师,负责项目现场热控专业技术管理工作。苏丹物资匮乏,项目现场环境恶劣,工地所处沙漠附近,气温高达45摄氏度,“高温炙烤下每个人的衣服都是被汗水浸透的,汗滴不断从额前掉落,但大家都一丝不苟地坚守在岗位上,在酷热中进行各项作业,保证项目平稳顺利运行。”是大家这种不服输、敢拼搏的状态让他信心百倍,也成为日后他在项目上克服万难的精神之源。
在伊拉克项目结束回国仅一个月时间后,他便马不停蹄地奔赴印尼2*350MW燃煤电站,一去又是两年。项目结束后,他又赴阿尔及利亚1266MW CCPP电站项目,担任项目副经理,2018年年初他的爱人生产,然而当时项目正值关键节点,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推进,他甚至没有回国陪伴爱人生产,毅然选择留在项目上。今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公司开展海外员工家属“一对一”帮扶工作,在向丁振乾询问近况时他感慨道:“转眼间又离家六个月了,这些年陀螺般辗转于国外项目,常常一两年都不能回家一次。时间过得太快,随着年龄的增长,深感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有来自工作的,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对自己的要求。虽然阿尔及利亚的疫情日渐严重,但因项目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所以受影响并不大,而且国内的疫情现在已经归于平稳,公司也极力提供帮助,我反而比两三个月前更安心。”
终日以工程现场为家,以钢筋混凝土为伴,少了生活的浪漫气息,多的则是对家人的亏欠。但老一辈中机建设人常说,我们来时脚下是一片荒芜,走时留下的则是一片繁华。在同事眼中,他是一位脚踏实地、勤奋负责的严格队长;也是一位能够以诚相待、以心相交的知心朋友。他勤奋敬业的工作风格、和善平实的待人态度和坚韧不拔的人生信念,时刻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90后·历练·勇气】
2018年,22岁的陈虹烨入职中机建设集团总部,由于项目上急缺翻译,她一个月后便远赴赞比亚,开始了意料之外的“非漂”之行,至今服务援赞比亚玉米粉加工厂项目已22个月有余。
每日忙碌于项目综合部的她,手上是一长串的待办清单,交互翻译、对外联络、物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后勤等等,事情多而细,文弱纤瘦的她始终以严谨的态度和极高的执行力,处理好每一件工作。在负责与赞比亚国防部、国民服务队、移民局等相关部门沟通对接中,她要应对层出不穷的问题,准备各种各样的汇报和会议;在赞期间她负责正式会议翻译30余次,参与当地文化、募捐等活动10余次,与赞方人员日均通话时长2小时以上,当地人英语口音重,甚至夹杂着当地方言,高强度高压力之下,她始终干劲十足,听不懂就多请教,说不顺就多练习,从最开始的“困惑”到现在的从容,是数十场历练与日夜积累换来的。“只要能把项目做好,再苦再累都不怕。虽然有时候压力有点大,但也促使我不断提升,使我受益匪浅。”
非洲生活条件相对艰苦,面对黄沙盖天、物资短缺的大沙漠,陈虹烨没有一丁点儿“公主病”,每天的工作忙碌而充实,年轻的心积极而热情,飞扬的尘土和炎热的空气无法阻止她对这份工作的热爱;领导的信任、同事的协作和当地朋友真诚而信任的笑容,使她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2020年,新冠肺炎席卷全球,非洲并未幸免;特殊时期,陈虹烨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协助领导开展项目部的防疫工作,统计储备生活防疫物资,向中国员工和赞比亚朋友普及防疫知识,努力保护好自己和身边的人。
她在非洲度过了两个春节、两个生日,错过了父母的生日、父亲节母亲节和无数个陪伴父母的时刻。没有哪个儿女不想家,即使隔着手机也能见到爸妈。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她,每天挥洒着汗水工作,为自己不悔的青春;每天和家人保持联络,以轻松的口气、灿烂的笑容分享所见所闻的趣事。她在一首小诗中写道:“仗心走天涯/是‘欲变世界、先变其身’的信念/是‘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的豁达。”作为中机建设的一员,四海为家,从不负青春芳华。
曾经的故事已成永恒,中机建设人走向未来的脚步仍在继续。正如茅以升曾言:回首前尘,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波,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这种传承是一座桥,一线通南北,联系着我们的过去和未来。它没有石狮镇桥头,它没有雕龙刻白鸟,没有华而不实的砖瓦,没有一丝一毫的隐患,它用中机建设几代人的汗水浇铸,用中机建设人的脊梁搭建,百年、千年、一万年也不会垮掉,它的名字叫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