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穿越千年、绵延万里的古老丝路,因 “一带一路”倡议而重焕生机。倡议唤起行动,蓝图化为现实,赓续两千多年的古老丝路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宣示走进人心。如今,许多沿线国家和地区把本国和区域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对接,一批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开工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结出的丰硕成果如点点星光,在沿线各国汇集成一条闪耀的银河,众多中央企业耕耘其中,中机建设在国机集团的带领下,在国机工程整合优势资源的过程中,积极贡献力量,在白俄、乌兹别克斯坦、柬埔寨、缅甸、玻利维亚、突尼斯等众多国家留下动人故事。
西部与撒哈拉接壤,位于非洲大陆最北端的突尼斯共和国充满神秘和冒险的色彩。虽素有“欧洲后花园”的美誉,但“茉莉花革命”使突尼斯经济遭受重创,民少国狭,禀赋有限,经济增长乏力。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提出以来,突尼斯一直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其中,并于2018年7月签署共建 “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期待其能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亟需的新动力,以改善目前这种经济萧条的状况。
(时任驻突尼斯大使汪文斌与项目现场员工合影)
2018年8月,中机建设积极参与到中突双边合作机制中,成功中标援突尼斯本·阿鲁斯青体中心项目(以下简称“青体项目”),自此拉开了一段中机建设人在突尼斯的奋斗旅程。
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
回忆起两年前参加青体中心项目投标的那些日子,来自中机建设的项目经理刘曦仍然感慨万千。2018年8月初成立的投标团队,由他和三四个刚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组成,整个团队平均年龄不到28岁。投标团队成立不到10天,就接到了这项任务。当时公司在援外项目领域积累的经验还不多,专门做经援项目的投标软件还在采购流程中。在没有投标软件可用,同时清单子目多达3000多项的情况下,这个年轻的团队采取了最基础最辛苦的办法——在做好任务分工后,一项一项地手动输入投标报价。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当大家开始按计划编制标书时,突然接到投标时间将提前一周的通知。制定好的计划被打乱了,原本就十分繁重的投标任务又多了一道坎。投标的前几天里,大家干脆把办公室当成家,四五个人连续熬了三个晚上,累了就在桌上趴一会儿,醒了就继续编制标书,终于在投标的前一天把标书做好并顺利递交,从五十几家投标单位中脱颖而出,成功中标。
得知中标后,大家万分激动,但是兴奋之后,即将面对的是更为艰巨的任务。项目规定于2018年12月31日之前开工,这意味着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需要在一个完全陌生且没有任何成熟资源的国度从零起步,启动一个大型项目。这中间有大量的工作亟需完善:项目管理团队需要组建,项目主要管理人员需要通过商务部经济合作局的面试,劳务工人需要进行招聘,大量的生产及临建物资需要采购并发运,当地的项目公司也需要注册,开工之前大量的资料需要完善……万事开头难,熬过了最初的这段艰难时光,大家很快适应了快节奏的工作日常,塌下心来埋头苦干,在各方的支持和帮助下,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时任突尼斯共和国总理尤素福·沙海德为本项目揭幕)
12月中旬,项目部接到通知,一个月后也就是2019年1月11日,突尼斯总理和我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署长王晓涛将参加青体项目的开工典礼,这给项目团队增添了不少压力。
(尤素福·沙海德与汪文斌出席项目开工仪式)
“文化冲突是海外项目管理中难以避免的一道难题,而且是必须处理好的一道难题。”由于这次典礼规格高,任务繁重,本就有许多事务需要安排。但突方对于奠基仪式的理解跟中方的不同,中方的奠基是将奠基石埋在地下,但是按照突方的传统,将奠基石埋起来则被视为不祥。对此,项目部尊重当地文化传统,按照突方要求进行安排。在此期间,驻突使馆经商处积极协调突方礼宾司仪式方案事宜,但即便如此,突方对于仪式的方案却迟迟定不下来,使得项目部大量准备工作不能开展。眼看仪式日期越来越近,大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为应对好所有的状况,项目部与当地的礼仪公司针对各种情况准备了多个方案和大量物料,最终方案一旦确定,立刻进行场地布置,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整个仪式的准备工作。
现场开掘遗迹 共护千秋文明
项目正式开工后,很快进入到了平稳的施工期,然而一个意外惊喜如一颗石子,在这片原本平静的水面上激起了涟漪。项目开工不久,就在现场挖出了一片遗迹,立刻在当地引起了轰动。遗迹被发现后,项目部立即上报商务部合作局并暂停了遗址区域的施工工作,遗址其他区域则按照突方的要求并在突方文物部门的监督下进行作业。对此,当地文物考古部门专门派出了一支考古队对现场遗迹进行挖掘,高峰期时考古队达到四五十人;同时,每天会有大量的当地居民和学生守在场地旁参观,加上突方派出的机械作业轰鸣,现场好一片热闹景象。
(考古工作人员在历史遗迹现场进行发掘)
随着不断对遗迹进行深入挖掘,古代的宫殿基础,城市的储水池、房屋的建筑墙址以及室内铺贴的马赛克地板次第呈现出来,依稀可见昔日的繁华。虽然突尼斯有大量的迦太基和古罗马遗址,但在本·阿鲁斯市发现大片遗址尚属首次,此次发现也将该地的可记载历史向前推进了两千年左右,这对突尼斯考古界及当地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惊喜与鼓舞。
经突方文物部门勘察挖掘,最终划定遗址区域约为6000平米,约为整个项目占地面积的15%。这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建筑布局调整和项目红线外扩。中机建设高度重视并派出专人会同设计单位协调相关事宜,于是项目不得不暂停施工。
(汪文斌一行查看项目现场员工宿舍)
对于一个项目来说,停工意味着着工期的延长,人力、物力、机械等成本的持续增加;但是站在一个国家甚至全人类的角度来看,历史古迹必须得到保护和尊重。项目部在停工期间努力配合突方对遗迹的发掘,为防止遗址区域坍塌,项目部义务完成了约1200立方混凝土的挡土墙工作;同时为参与到遗迹的后续保护工作中,中机建设于2019年6月会同设计单位提供了遗址区域的博物馆建设初步方案,期待青体文化中心与历史博物馆能完美结合起来,使历史古迹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
在本次遗迹事件的处理中,突方对中机建设尊重历史遗迹,并义务修建挡土墙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赞赏。在发现遗迹后,中机建设一直与商务部合作局保持沟通,服从大局,积极保护遗迹并克服困难尽早推进项目复工,对此商务部合作局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以爱相守 共抗疫情
(驻突大使馆与突方协调遗址保护和复工事宜)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尤其是在时任驻突尼斯大使汪文斌和参赞张凤玲的沟通帮助下,项目于2019年8月8日正式复工。终于成功复工的青体项目又遭受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每天对现场员工进行体温检测)
自今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计划于2月派往突尼斯现场的人员陆续不能成行;3月3日,突尼斯出现第一例确诊新冠病例,突方政府陆续采取取消航班、封城封国、全民隔离等措施防控疫情。为防止疫情蔓延,保护项目人员健康安全,青体项目于3月21日成立境外疫情防控小组,采取封闭施工现场、储备充足的防疫及生活物资、每天进行全员体温检测、定期对生活区和办公区进行消毒处理、做好全员的信息登记及行程监测等措施确保安全生产,隔离在项目现场的全体员工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力所能及地开展日常工作。
“遇事不慌,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何况慌了也没用。再说经历点事儿,以后才有故事讲呢。”刘曦提起项目上的年轻人们,骄傲地竖起了大拇指。项目的管理团队以90后居多,且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出国工作,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在面对突尼斯席卷而来的疫情时,这群年轻人沉着冷静,不逃避不畏惧,他们中的很多人主动冲到防疫第一线,事无巨细地做好体温测量、发放口罩、清洁消毒等工作,做到防疫和安全生产两不误,在急难险重任务前,作为公司和项目部的生力军,这些青年们化身为一面面鲜红的旗帜,在现场忙碌的人流中穿行飞扬,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扎实的作风,展现中机建设青年的风采力量,践行新时代中机建设人的使命担当。
和合共生 同舟筑梦
作为中国援建的社会公共福利设施项目,援突尼斯本·阿鲁斯青体中心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游泳馆、健身中心、运动中心、青体中心配套用房、服务楼、行政楼、礼堂七栋建筑单体及1个篮球场、1个排球场、1个手球场、1个滑板场、2个网球场和2个五人休闲足球场,建成后为当地老百姓提供文化娱乐休闲的场所,丰富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中机建设致力于将青体项目打造成中突友谊的标杆项目,打出中机建设品牌影响力,深耕本地化经营;同时,中机建设借“一带一路”倡议东风,把中国标准、中国速度和中国质量深深地镌刻在突尼斯大地上,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读懂中国,展现国家新形象。
(王晓涛、汪文斌到项目现场视察工作)
“‘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中央企业作为互惠共赢的理念传播者,不仅要“走出去”,更要扎下根“融进去”,中机建设人将在国机集团的引领下,始终秉持“真诚服务人类,用心建设未来”的企业使命,发挥“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执行文化与“诚实守信、信守承诺”的契约文化,在不断拓展国际化经营发展空间的同时高度重视当地文化生态与环境保护,让“一带一路”成果惠及更多人民,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曾经,回响于无垠戈壁上的阵阵驼铃、高张于苍茫碧海上的点点云帆,见证了人类对互联互通的不懈追求;如今,“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形成立体互联网络,“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在时空和人们心灵间不断延伸。开放的中国,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开放包容的“一带一路”,也欢迎更多国家投身参与,为世界共同创造和平、发展、合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