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张锦元
一
2002年4月,远在地球另一端的瑞典SABA钢厂拆迁项目驻地,当地时间夜里2点左右,中国三安副总经理刘春安接到一个电话,这个电话是国内沙钢集团一位领导打来的,“刘总您好,经过公司决策,再次邀请你们参与我公司200万吨热卷板搬迁项目的竞标,请您尽快安排报价和提交方案”。
放下电话,刘春安同志沉思良久,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中国三安主管市场经营开发的副总经理,内心真是五味杂陈,想起了公司在开拓冶金行业市场所经历的艰辛和不公平待遇,想起了自己的坚持不懈和努力付出,想起了公司职工眼中殷切的期盼……他当即与时任公司总经理的任俊安同志进行了电话请示,决定组建项目报价团队,与国内几大冶金建设公司放手一搏。放下电话,他不禁又陷入了过去几年的回忆中......
1997年,马来西亚金狮集团MEGASTEEL大型薄板胚连铸连轧厂的设备安装项目招标,由于中国三安与金狮集团在一项汽车整厂搬迁项目的合作中,中国三安的服务意识、丰富的经验、强大的人员素质和能力以及项目的组织管理能力得到了金狮集团高层和中层的普遍认可。从而击败了前来参加投标的美国、西班牙、德国以及其他中国公司而一举中标,中国三安从国外进入了冶金行业。三年后,刘春安同志信心满满地组织了北满特钢公司一个线材项目的投标,当时参与竞标有七家单位,其中六家全是冶金建设公司,而我们的投标报价和技术方案离标底最近,在公开招标会上可以说已经中标了,然而却最终输给了行业保护的潜规则。
2001年8月份,在德国一个项目洽谈会议间隙,德国KL运输公司一位朋友对刘春安同志说:“刘先生,中国一家企业正准备谈判购买我们德国的凤凰钢厂,你的公司在设备搬迁领域实力强大,是否会参与这个项目?”刘春安回答:“应该会参与,不过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项目,谢谢你的信息”。事后,也许是想到中国三安在开拓国内冶金市场的艰难,刘春安同志并未将此事立即提上日程。四个月后,他远在印尼的朋友给他打来电话,告诉他沙钢正在就德国的钢厂搬迁招标,这时他才想起与德国KL运输公司总经理不经意的一次对话,便立刻要来沙钢负责人的电话,在双方电话沟通中,刘春安同志把公司的概况和相关业绩做了介绍,得到沙钢张处长的认可,同意见面交流。第二天,刘春安同志带了两名工作人员从西安赶往沙钢,当时到张家港的高速公路还没有全线开通,两名工作人员轮流开车,一刻未停地驱车前往沙钢所在的张家港锦丰镇。沙钢张处长热情地接待了刘总一行,通过进一步沟通,张处长对公司的业绩和实力表示肯定,立即向主管德国项目的公司领导进行了汇报,但却得到了委婉的拒绝:“中国三安实力很强,但我们已经发标了,而且马上要开标,以后有机会再合作吧”。信息传递过来后,刘春安同志心里不禁有点懊恼,但冷静过后,他想,既然已经来了,怎么也得见见这位领导吧,最起码要让这位领导了解中国三安在国外二手设备拆迁的业绩和经验,特别是在德国的业绩和经验。于是他找到这位领导的办公室,在门口等了足足一个多小时,才得空进入办公室,做了自我介绍后,把中国三安的情况向这位领导作了10分钟的介绍,这位领导非常客气和耐心地听完了介绍,虽然受到了肯定,却得到了同样拒绝的答复,但此时的刘春安心里已经坦然了,他已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积极争取。虽然不能参加投标,但此行目的已经达到,中国三安在沙钢的领导心目中已络下了印记。
2002年的元月,刘春安同志在英国洽谈业务,却意外地接到沙钢领导的一个电话,邀请中国三安参与德国凤凰钢厂项目热轧钢板厂的投标,他的心情非常激动,正巧英国工作刚刚结束,第二天就飞到德国租了辆汽车,一个人开车前往德国多特蒙德市。沙钢项目总指挥赵总在工厂等候,见面后赵总感到很吃惊:“中国三安响应这么快,你不懂外语,竟然一个人开车找到这里,真是太厉害了!”在沙钢两位工程师的陪同下,刘春安同志花了整整一天时间察看了近一公里长的热卷板生产线及其相关公辅设备,面对如此庞大的设备范围,且涵盖国外拆卸、国内修配改和恢复安装等一系列要点,要在一周时间做出报价和方案,在当时的情况下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晚上,刘春安同志在办公室就项目情况与赵总进行了充分沟通,因为近日来紧张的奔波,谈着谈着,他竟累得睡着了。赵总实在不忍心叫醒他,轻轻地给他盖上毛毯,内心却对这位国有企业领导忘我的工作精神怀着深深的敬意。第二天早上,刘春安同志就现场情况向公司总经理任俊安做了汇报,经过电话里认真的沟通达成了一致意见。刘春安同志对赵总说:“感谢沙钢对我们公司的信任和认可,我们有实力和信心拿下这个项目,但在一周时间做出报价,实在困难。为了对双方的企业负责,我们决定放弃投标”。所以当再次接到沙钢领导邀请投标的电话时,刘春安同志将报价时间由一周争取到10天,同时立即从瑞典项目部和国内公司总部抽调人员,组成8人现场勘查小组,紧急赶往德国多特蒙德凤凰钢厂,开始为期三天的现场勘查。国内的修、配、改和安装则由总经理任俊安组织报价,约定两个报价团队每天至少电话沟通一次。
刘春安同志亲自带头,将勘查小组分为工艺设备(管道)组、电气组、外围公辅组、市场组(当地机械状况,材料市场状况)分头开始工作,从早到晚,深入现场,收集各项估算资料:设备重量,管道米数,施工人数、电缆量、散件包装数量、集装箱装箱数量、损耗件数量、修配该方案等等各项信息数据。现场勘查期间得到了沙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密切配合。每到用餐时间,沙钢领导就派人到处找我们的同志。三安员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深深地感动了他们。我们的员工三天未出工厂的大门,白天在现场查看记录,晚上汇总整理。第四天,勘查团队带着得之不易的数据资料,启程回到瑞典,开始了周密的方案制定和报价工作,每天晚上大家都工作到第二天凌晨,国内的报价和方案制定工作也在同时进行。第六天晚上终于完成国内、国外合并方案和报价,由于瑞典和国内有6个小时的时差,刘春安在瑞典时间凌晨两点(国内早上8点)用电话向沙钢总部做了正式报价。这回他心想,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20分钟后,刘总接到电话“请你们来沙钢谈合同吧。”
真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众多冶金公司几近垄断的行业中,刘春安同志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和三安人特有的人格魅力,凭借中国三安在二手设备拆迁领域的强大竞争力,获得了沙钢高层领导的认可,争取到了项目投标竞争的良好机会。
两天后,合同签订。
项目经营团队以周密迅捷的现场勘查、富有竞争力的报价以及科学合理的方案,在公司领导集体智慧的决策下,在众多冶金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一举获得公司当年经营硕果:诞生了中国建设有史以来单项最大合同额3.18亿!从此奠定了中国三安国内冶金工程承包的坚实基础,自此欧洲战后历史上最大的工业搬迁项目拉开了序幕!
二
2002年6月19日,在德国多特蒙德蒂森克虏伯钢厂,1700mm热卷板生产线拆迁工程项目开工仪式正在举行。我们兴高采烈地庆祝,而德国人却颇为伤感,蒂森克虏伯(ThyssenKrupp)是世界第九大钢铁公司,它在多特蒙德的钢厂,位于在赫尔德(Horde)和威斯特法伦区( Westfalenhutte),一度雇佣约一万名员工,数代人都靠钢厂谋生。高耸的烟囱在市内各处都能看到。近200年来,工厂一直在生产。德国在1870年、1914年和1939年擂响战鼓时,正是鲁尔河谷这一隅先为普鲁士、后为德意志帝国供应了野战炮、坦克、炮弹和战舰装甲钢板。
热卷板生产线生产的汽车用板、深冲钢等主要产品在欧洲享有盛誉,被欧洲电工协会及奔驰、大众等著名企业广泛使用。
现在,工厂即将远赴东方。“凤凰”工厂的经理在演讲中热泪盈眶。
中国三安德国项目指挥部以刘春安同志为总指挥,张一凡同志为副总指挥,成立了加热炉、轧机、卷取、公辅、包装五个项目组,近200名施工人员、300个日历天、近4万吨设备的拆卸包装工作,在长度一公里的生产线上全面开始了。
我们完美拆卸了1700mm热卷板生产线9台核心轧机和3台卷取机以及相应的大型电机。我们面对从50年代到80年代的各类设备,采用现代化高水平机械装备,结合传统施工工艺,高挂底顶、热胀冷缩、分割组合甚至定向爆破,完成了各类不同性质的设备拆卸,展现出中国公司无可比拟的施工智慧。
我们创造了日装箱30余标准箱的配装记录,总结积累了极为丰富的配箱、固定、裸件包装、木箱钉合等施工经验,组织实施了40余米超长件及无数超重超宽大件运输,总体形成了拆包运良好有机配合。
我们收集、测绘、记录了约4吨的图纸技术资料,为国内修配改、恢复安装及调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拆卸过程中,有德方的10余名技术人员全程陪同,那些德文的牌子如“请勿吸烟”,“火警报警器,请在失火时使用”等都注上了中文。我们项目指挥部所有人员的住处就在这家工厂原来的办公楼,每个办公室里放着五、六张床。德国的朋友说:每个人都是工作狂,每天工作12小时,即使周末也不休息。这一度让多特蒙德劳工部门伤透脑筋。最初劳工部门强制我们必须每周休息两天,经过我们的争取,最终中国人的勤奋和德国人的严谨赢得了相互尊重,达成了一致,周六可以加一天班,周日必须休息。
一年的国外拆卸工作,我们在实践中学习、总结,创造了良好的HSE绩效,更加懂得了对环境的尊重,明白了安全的地位以及员工至高无上的健康权利。
当最后一个集装箱吊上卡车时,标志着我们的拆卸工作圆满完成了。
我们的工期比答应蒂森克虏伯钢厂的进度整整提前了一年,比这家德国钢厂的最初估计提前了整整两年。就在我们离开德国的前夕,柏林中国驻德国大使馆一位外交官对我们说:“中国人在德国以洗盘子和开餐馆出名,我们的企业想在这里开展业务时,有时仅仅是为了约见对方一面,就得低声下气。但是今天,你们用令人赞叹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为中国人争了光。”
三
2003年春,沙钢项目进入全面修配改阶段,该项工作是对三安人智慧的挑战。
我们面临修的难度:近40000吨的设备、设施,涉及上百种类型,由于设备自动化程度高、产品的精度要求高,因此对设备的自控程度、自身精度相应的要求也高,所涉及的专业厂家、部门蘩多,衔接工序多而复杂,夏季潮热、冬季潮冷、霉雨潮湿,都是对设备修配改工程不利的环境因素。从技术层面,涉及结构修整、加工面恢复、零部件测绘加工,易损件更换,电机变压器等修整,甚至磨床精度调整修配,焊接、机加、铸造锻压等等,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尽管是初次涉及,依然难不住三安人,公司组织了3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在张锦元、王福朝两位机电技术负责任的带领下,钻研技术资料,进行设备分类、制定修配改方案,编制技术要求和验收标准、跟踪监督计划,出厂回厂计划等一系列策划文件,经过项目部精心、严密地组织,不仅按期保质地完成了修配改工作,更开创了公司一个全新的领域。
2004年初夏,项目进入安装阶段。面对数万吨设备和相应辅助系统,三安人没有胆怯,满怀着信心和勇气。时任公司副总经理的任国防同志亲自挂帅,统领三军。他凭借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项目进度、质量、成本、安全实施进行科学管控,带领1500名参建人员奋战一年,把近4万吨设备中那些数不清的部件严格按照原本的样子,一个螺丝也不差地重新组装了起来,并进行升级改造为当年具有国内最新技术的现代化生产线。
奥钢联机械设计和工艺项目经理OlafSilbermann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说,“奥钢联还没有承担过比这个更大的工业搬迁项目,到目前来说也是最成功的一次,这对所有参与各方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任国防同志带领的三安人,付出了多少,收获了多少,可想而知。
当日历翻至项目整三年的2005年6月19日,沙钢1700mm热卷板生产线第一卷产品成功下线。
这卷书写着沙钢历史、同样也书写着中国三安历史的钢卷被永久竖立在宏昌钢板厂车间的大门口。
就在2005年6月18日,第一块板卷生产出来的前夜,所有参与项目的人员都站在改造后的“凤凰”轧机旁边,静静地等待,神情无比专注,就像是等待即将诞生的孩子。6月19日凌晨五点,工厂一次性联动调试成功,生产出了沙钢历史上第一卷板材产品。那个时刻,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成了冠军。在现场一夜未眠的任国防同志及参展的全体三安人体会到了强烈的成就感。
沙钢总裁沈文荣也同样一夜未眠,他握着任国防同志的手说:“感谢中国三安,您在沙钢竖起了中国三安的大旗,这样的队伍我要留下来”。
德国多特蒙德蒂森克虏伯钢厂之所以名为“凤凰”,是为了纪念多特蒙德从1944年轰炸后的废墟中崛起。
“‘凤凰’飞去,赫尔德区成了全球首批感受中国崛起惊人力量之地”---英国《金融时报》前驻北京首席记者金奇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这样描写蒂森克虏伯“凤凰”钢厂的大搬迁。
如今,“凤凰”迁徙到中国扬子江边。中国已经崛起!中国三安也从此崛起。